top of page
IMG_6306.jpg

與海的距離

閩江口的一串珍珠「馬祖列島」,在各時代環境下與海洋之間的流動

搭配1956年前|漁人的漁場_文案圖.jpg
漁人的漁場
1956年前
漁人的漁場

馬祖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,位處閩江出海口,西臨大陸棚,又位在東海與南海交界,潮流匯集和豐富的營養鹽,造就充沛的海洋資源,為不少經濟性魚類洄游海域,魚種和貝類多元。

 

海域自古即是閩東漁人的討海寶地,吸引不同時代的漁人揚帆而至捕捉漁獲,進而定居馬祖,先民依天然澳口的地形發展漁村聚落生活,依潮汐、天候和捕魚類型等進出港口。

1.與海的距離_前線島嶼banner.jpg
前線島嶼
1956-1992年
前線島嶼
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陷入國際冷戰局勢,1949年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退守台灣,馬祖由漁村成為軍隊駐守的軍事重地。

1956年開始實施戰地政務實驗,軍方為了避免漁民與中國共產黨在海上接觸,嚴格管控漁民出海作業,包含需事先申請漁民證、限制出海時間與入港地點等,其中出海作業時間從1958年發布命令,限每日早上6點出海、晚上8點返回港口,到1977年規定每年3月至10月每日下午 4 點出港至翊日上午6時前返港,11月至2月每日早晨3時出港,晚間8時返港,對漁民作業型態產生不小影響。

 

1970年代臺灣正經歷加工出口政策,大量的勞動力需求,吸引馬祖鄉親遷臺發展,到了1980年代,中國漁民過度捕撈和非法炸魚,海洋生態受到嚴重破壞,漁獲量大不如前,逐漸影響馬祖漁業與聚落蕭條,發展重心移轉至以貽貝與牡蠣為主的養殖產業。

搭配1992年至今│海上的遊人.jpg
海上的遊人
1992年至今
海上的遊人

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後,海域管制鬆綁與開放觀光,連江縣政府與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活絡地方產業,輔導漁業與村落轉型,一方面結合生態環境保育及培育專業導覽員,發展海洋觀光產業,以觀光漁船推出海上生態旅遊,帶領民眾生態賞鷗、海上看馬祖、夜賞藍眼淚或載運釣客出海渡礁釣魚等行程。

 

 

另方面結合地方海域特色,舉辦東莒花蛤節、北竿海洋文化季等觀光體驗,學校與民間團體亦積極推動海洋海上休閒體驗的獨木舟、SUP立槳等活動,讓居民與遊客透過各式體驗,認識馬祖豐富的海洋生態文化特色、海洋動物保育議題,以及感受深植馬祖人生活的海洋性格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