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2.黃金傳說單元banner.jpg

​黃金傳說

以專題介紹馬祖特色漁貨產業與生活

01

蝦皮哪裡來

位處閩江口的馬祖,周圍海域富含有機質,相當適合蝦皮生長,蝦皮因而成為馬祖傳統漁業重要的一環,從兩岸尚未分治前便是沿岸漁民所仰賴的漁獲來源。許多漁戶藉此得以養家活口,更為馬祖創造亮眼的外銷成績,全盛時期一年產量可達150噸。

 

然而隨著海洋資源減少、捕獲成本入不敷出等因素,約到了1980年代馬祖當地的蝦皮產業漸而沒落。不過,不論是出海捕蝦皮前的籌備工作,或是返航後加工蝦皮的過程,每個步驟都蘊含著漁人自海洋掇拾來的智慧,值得細細探索……

1962年岸上清洗與整理分類蝦皮、帶魚等的漁獲 (圖片來源:文獻中心)

02

辦季頭

蝦皮的捕撈主要使用蝦皮定置網(馬祖話稱為「糸孟」),為固定在海裡的漁網,因此體積相當巨大。定置網所需的工具─斗,以及楸(樁)、輪板、蝦皮窗、蝦皮網等漁具,早期都是手工製作,每年夏季,漁民會開始購置材料,戰地政務開始後,由漁會統籌各村船東需求組採購團前往臺灣採買,這期間也被稱為辦季頭。

03

全村總動員製作漁具

材料準備好後,進入蝦皮定置網漁具製作階段,需要投入相當多的人力,往往是全村總動員,因此被稱為「討大海」,通常以合股的方式進行,來分攤製作時所需的費用與人力。後來在農復會的補助下,1960年代之後馬祖漁民轉而開始使用機械化漁具。


漁具名稱及說明

(點擊圖片閱讀)

04

手把手教你捕蝦皮

當需要的漁具都準備好後,大概在每年農曆11月到隔年4、5月,就可以出船迎接魚汛來臨!

首先,得要把蝦皮定置網的構件組裝起來,大家齊力把楸(樁)槌打進海床裡,接著以繩索連結、固定輪板、蝦皮窗,在海裡等待魚群上門。因此拍楸(打樁)的地點就極為重要,有經驗的船長會依據海流、地形等因素來選擇最佳地點。 拍楸時,需要先將楸與斗橫著組合,再透過斗石的重量將樁垂直放入海中,緊接著眾人要合力揚起斗,使勁搥打放入海裡的楸至少50下以上,才能將其固定好。

接著,等到潮水跟漁獲量,就得出海去換漁網,漁民會利用鉤篙鉤住連接輪板的繩子,再順勢鉤住蝦皮窗把整個網子拉上來,解開網尾的繩子倒出漁獲。在使用苧麻製漁網的年代,甚至需要定期換網清洗,來延長漁網壽命。 

 


漁具名稱及說明

​(點擊圖片閱讀)

05

蝦灶起鍋

南竿牛角復興國校舊址曝曬蝦皮 (圖片來源:典藏馬祖)

蝦皮加工的第一步得先煮熟蝦皮,一鍋約可煮50斤的蝦皮,並依照蝦皮的品質來放鹽巴,好的蝦皮加上2-4斤變成淡蝦皮,稍微不好就加上5-7斤的鹽做成鹹蝦皮。在起鍋瀝水後,就將蝦皮曬在家門口、學校操場等村內有空地的地方,不時地去翻動讓蝦皮能均勻曬到太陽,大約需曝曬個2-3小時。

 

接著曬好的蝦皮會按照完整度、成色等來分成特級、甲、乙、丙與等外五種類別,並裝入竹簍內打包,出貨前蓋上印章或用油漆寫上級別,來表示這是一籃品質優良的蝦皮。接著,蝦皮隨即會以「統購統銷」的方式銷往臺灣。

 


漁具名稱及說明

(點擊圖片閱讀)

06

蝦皮記趣

07

餐桌上的蝦皮味

野生海苔被當地人稱為「垢」,將海苔、蝦皮、香蔥、芹菜和粉料攪拌,在鍋中以中火煎成片狀,拿來夾在新鮮蘿蔔片一起入口,滋味相當迷人!

利用馬祖在地的鮮嫩紫菜或曬乾的紫菜,加上蝦皮川燙洗去雜質後,拌入米醋、白糖、蔥薑蒜末,並冷藏使其口感更顯香甜。

鼎邊抆是福州與馬祖地區知名的小吃,以大鍋煮海鮮料,再淋米漿沿鍋邊熟透刮下,作法簡單又省時,其中會加入蝦皮等、紫菜、香菇等料熬煮成湯,讓湯頭十分鮮甜。

在馬祖,白丸是一道人人知曉、家家會做的樸實點心,作法可鹹可甜,適合做為正餐,亦可作為點心。煮鹹湯通常以花生、蝦油、蔥花、蝦皮同煮。

08

​捕蝦皮最興盛!
走入古老漁村:北竿橋仔村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