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馬祖漁事名詞本字考述(二)

作者:陳高志


上一篇文章刊出之後,鄉親迴響頗為熱烈。楊前縣長的意見很具體,「餌」和「餌粕」宜作區分,將來集結成《馬祖漁事春秋》書冊時,定將接納賢達高見以為補強。


前一篇說的「[糸奓] 索」,那是「拍楸」(打樁)的前置作業。此事極為繁瑣,其建構的相關事物名稱也是繁多的。馬祖漁業沒落的原因,是有許多主客觀的因素牽扯在內。「拍楸」過程的簡單化,是因為水泥、尼龍繩被普遍運用後所產生的結果。捕魚不僅是靠天吃飯,甚至還帶有幾分風險,一旦有更好的謀生機會,漁民必然會棄之而去。所以,年輕世代「[糸孟] 山出世伓捌魚」成了理所當然,連帶的,不知「漁事工法」也就沒啥好驚訝了。


我很榮幸受邀參加兩場「馬祖傳統漁業與漁具再現」的活動,這是由北藝大黃貞燕教授率領的團隊,走遍四鄉五島,探訪漁政單位、漁人之家後所做的成果發表會。兩次聽講與互動,可謂收穫滿滿,因為能親炙黃鵬武、陳其灶、陳漢光三位耆老的現身說法,不僅使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開始閃爍腦海,有些似懂非懂的道理也稍獲釐清。


「拍楸」既然是馬祖世代流傳的捕魚工法,其累積的經驗和智慧,當然是如同層疊積薪,後來居上的。在馬祖場聽兩位耆老的解惑後,對吉光片羽的珍藏呼籲,在場的聽眾,人人點頭稱是。北藝大工作團隊的同學們,發揮孔子「入太廟,每事問」的精神,耆老也知無不言。楊前縣長、潘前館長輔以學理證實,略知皮毛的我輩也在旁邊幫腔,現場氛圍融洽無比。黃先生指著一組工具作解釋,乍聽之下以為它的名稱是「飯包椅」,邏輯無法解釋,故大家心存疑慮,久久無法定案。經過多日的思考,再從我家兩張椅子做聯想,就定這一組工具的名稱為「綁包椅」和「柴弝(把)」。其理由請聽我說,今天的話題就從此開始。


一.「綁包椅」(ㄅㄛㄥˇㄇㄡˋㄧㄝ+,pongˇmouˋie+)和「柴弝(把)」(ㄑㄧㄚ+ㄅㄚ+,qia+ pa+)。


圖1.黃鵬武先生講解「綁包椅」和「柴弝」。林冰芳小姐提供。


任何用具的命名,總離不開三個條件,1.材質;2.外觀;3.功能。前兩個條件無法解決此椅子命名之所以然,那只得由它的「作用、功能」去思考了。為了尋找答案,在思考上有時難免需「上窮碧落下黃泉」的。此時不得不從我家兩把椅子說起。


從前馬祖有一句俗諺語,說辛苦的伙計是「徛咧食,跪咧睏」。語意是「當夥計的人,要站著吃飯,晚上得跪著睡覺。」數十年前的馬祖,只要是有一點規模的雜貨店,都會有堅固、厚重的「櫃檯」,以方便日常買賣的運作。「櫃檯」的馬祖話說「櫃頭」,它是多功能的傢俱。它的構造很具巧思,「櫃頭面」是一塊厚重的實心木板。


以我家「櫃頭」格局來說,底部有隔間可收納物品。隔層上方和面板之間構成一個空間,可放置包裝紙、繩索等雜物。有櫃子的店家,必定附帶有兩把雙人坐的椅子,這椅子的名稱,馬祖話說「櫃頭椅」,它們上下等高、左右同寬。晚上店鋪打烊時,夥計將椅子分置於櫃子的頭尾兩端,然後搬起櫃檯面板,架在兩張椅子上,這椅子的高度要比隔層略矮一些,以免放上木板之後造成左右高低不平。這兩個面板的寬度,就是夥計晚上睡覺的地方。所以說,辛苦的夥計是:站著吃三餐,夜間是睡在「櫃子」裡。絕不是「跪著」睡覺,只因為「櫃」、「跪」同音,才出現此戲謔語。這是題外話。


黃先生介紹的這一組用具,是放置竹子、木頭,等長條材料,以方便進行刨、鋸、劈、鑿、綑、綁等動作。所以,漢字用「綁包椅」,是形音義都算切合的選擇。「柴弝(把)」的功能在控制竹、木的穩定,避免讓它滑溜。「弝」的本義是「彎弓正中央的握手處」。它後來與「靶」字通用,讀音也稍有變化,但是,若從「控制」、「把握」、「一把抓」的概念去思考,訂它為「把」似乎更為通俗。


本段文章中的詞彙,馬祖話的音義如下:


1. [糸孟] 山出世伓捌魚:ㄇㄛㄩㄣ ㄋㄤ ㄘㄨㄎ ㄒㄧㄝˇㄧㄥˇㄇㄟㄎˇ兀ㄩˋ(moyng nang tshuk sieˇingˇaeiˇngyˋ)。海島人居然分不清魚的種類。

2. 徛咧食,跪咧睏:ㄎㄧㄚ^ ㄌㄧㄝ ㄙㄧㄝㄎ,ㄍㄨㄧ^ ㄌㄧㄝ ㄎㄠㄥˇ(kia^ lie siek。soy^ lie khaungˇ)。站著吃,跪著睡。

3. 櫃頭椅:ㄍㄨㄧˋ ㄌㄠ+ ㄧㄝ+( kuiˋlou+ ie+)。專用於打櫃檯床鋪的椅子。

二.「索范」(ㄙㄛˋㄨㄤ^,soˋuang^)和「西瓜络」(ㄙㄝˇㄨㄚˋㄌㄛㄎˊ,seˇuaˋlokˊ)



圖2.索范。


圖3.西瓜絡


古人說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」引申來說,物件組合妥適,辦起事就能得心應手,否則「湊合、將就」,終究感到礙手礙腳的。「索范」不同於一般繩索,它是用稻草包竹篾絞成的,若經常使用,就能經久不壞。在古書裡,「范」、「範」同音,部分字義相同,所以,大陸某些老先生會把「師範」寫成「師范」,在此它做「約束」解釋。此物適合用來挑、抬「竹箄」的,所以,它是漁家尋常用具之一。


「西瓜络」是結繩的形式之一。大家都知道,方形物容易綑綁,圓形物的束縛較為棘手,所以想方設法之後,有人發明了「西瓜络」的綁法。少年時代,有一次到福澳叔叔家拿紅色豆腐乳回牛角村零售,當時的豆腐乳是裝在大型的玻璃瓶中。走在陡坡,放下休息,玻璃瓶不慎觸地而破裂。再回到叔叔家,垂頭喪氣、怯生生的說明原委,當下店裡伙計就教我打「西瓜络」的繩結。從前馬祖賣的麵線從台灣進口,都是裝在圓形籮筐裡,每一次挑它回牛角,總會引發路人甲、乙、丙…對它行注目禮。貧窮的年代,惜物的老鄉親人人刻苦度日,即便是斷了提樑的木桶也捨不得拋棄,既然如此,他們只好用「西瓜络」來綁了。


本段文章中的詞彙,馬祖話的音義如下:


箄:ㄆㄧㄝㄎˊ(phiekˊ)。寬口、矮而淺底的竹編器具。

三.「瀾」(ㄌㄤˇ,langˇ)和「篩」(ㄊㄟ,thei)



圖4.瀾。


圖5.篩。


馬祖列島附近,自古以來就是優良的漁場之一,民國四十幾年,當地漁村的繁榮景象,絕非現在的年輕人所能想像的。彼時是〈戒嚴令〉執行最嚴厲的時候,漁船出海、返港的時間,都有明確的規定。但漁船進港後,在沙灘上的整理工作可稍作拖延。


所謂「瀾魚貨」,簡單的說,就是用海水「洗蝦皮」。海中迴游、未入網的蝦皮,馬祖話說「蝦米」或「蝦鮮」,下鍋前的新鮮貨只能稱「蝦鮮」,曬乾後則稱「蝦米」。至於「蝦皮」,那是來自國語的詞彙。


「瀾」是動詞,把新鮮的蝦皮倒在竹篩子裡,然後雙手持竹篩在海水中,或裝滿海水的 [木皇] 裡,上下來回漂洗。這是煮蝦皮之前的必要程序。因為魚貨是一網撈進的,高檔和下雜的魚類充斥其中,漁家借「瀾」的動作,可做初步的篩選。那時候的馬祖,漁獲量實在太多了。念中學時,有來自莒光、北竿的同學說,螃蟹、帶魚、黃魚都吃到怕。所以,在沒電、沒冰箱的年代,鄉親在沙灘上「瀾蝦鮮」時,別家的孩童來此挾一些小墨魚、小蝦子、…帶回家當晚餐菜餚,漁人也不太會拒絕的。


「篩」是名詞,詞性活用後轉品為動詞。它的型態有大有小,有方有圓,網目疏密,端視篩選的品物大小而定。「篩蝦米」的目的在汰除雜質,老照片中的男人右側,隱隱約約可見一位女人(從手指纖細判斷)在挑揀下雜小魚。蝦皮的品相、純度及口味的鹹淡,決定它的「檔次」,甲、乙等第影響它的價格高低,所以,漁家絲毫不敢大意。隨文附圖「瀾蝦鮮」、「篩蝦米」的情景,如今只能瞧著相片找回憶了。


本段文章中的詞彙,馬祖話的音義如下:


• 瀾:ㄌㄤˇ(langˇ)。上下淘洗、漂洗的動作。

• 蝦米:ㄏㄚ+ ㄇㄧ+ (ha+ mi+)。曬乾的蝦皮。

• 蝦鮮:ㄏㄚ ㄑㄧㄢ(ha qian)。新鮮未煮過的蝦皮。

• [木皇]:ㄎㄨㄛㄥˋ(khuongˋ)。超大的木桶。


(開版照為張育君小姐提供。)


(未完,待續。)



轉載自攀講馬祖

8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